最近菜苗长的不太好,让你很忧心。
晚上在家闲来无事,刷到各种 “ 农业小妙招 ” ,一看主页,全是专家。
这波稳了。
点进视频,你发现这些小妙招,往往只需常见的生活用品就能够有效解决各类虫害,帮助农作物大幅增产,而且都是免费分享,只为助农。
比如,白醋兑水后对着蔬菜喷两遍,就能治疗芹菜茎秆细弱,卷心菜空心率高,还能让韭菜增产,这个技巧很多老农友都在用~
评论区内,不少像你一样饱受农作物产量、病害的农户们,在细致询问,兑多少水?醋用多少度的?什么时候打?其乐融融,一派祥和。
想想田里那几茬卷心菜,你顿时感觉有救了,白醋自家厨房就有,明天就可以试试,专家还能骗你不成?
不过,刷着刷着,你发现类似神奇的秘方在网上还有很多。
今天是白醋兑水喷两遍,蔬菜效果看得见,明天是食盐兑水喷辣椒,辣椒丰收收不完;洗衣粉加上小苏打调配,能有效帮助蔬菜防虫;还有更狠的,一斤啤酒喷地里,能抵两袋化肥!
仿佛从厨房里面任意掏瓶东西,就能解决一个农业难题。。。
正在你疑惑的时候,算法再次推荐其他白醋兑水视频。
把这些视频的功效汇总一下,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:一瓶白醋,几乎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所有难题。
从去除杂草,到消灭虫害,再到壮苗增产,不仅仅通吃所有蔬菜,就连果树、花卉,也统统拿捏。
一丝不对劲的感觉油然而生。
如果这些小土方神通如此广大,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投入巨资研发农药和化肥?农学这门复杂的学科,似乎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。。
白醋兑水喷两遍!包好的呀!
看到这里,你心里可能会犯嘀咕,这些浮夸的说法有人信嘛?
请看,很多视频点赞、收藏、转发都有好几万。
世超检索了其中一个点赞为 4.9 万,收藏 2.2 万的白醋兑水视频,飞瓜数据显示,单这条视频的播放量就有 222 万,这些视频所辐射的人群数量似乎超乎我的想象。
带着一点揪心与审视,我决定重新探索这些 “ 助农 ” 视频。
首先,利用调料来防治害虫的方法是有的,但它绝对不是兑水撒到农作物上就能包治百病这么简单。
最常经典的配方应该是糖醋液,以红糖、酒、醋、水为材料,按照一定比例调制而成的混合液体,可诱杀对糖、醋、酒等气味有一定敏感的害虫。
也就说 “ 受众 ” 非常有限,绝非包治百病。
世超翻阅了多篇论文,发现糖醋液诱杀的主流使用办法并非喷洒到作物上,而是用容器悬挂于植株之间。
此外不同的作物,配比也不一样。棉蚜是枸杞的主要害虫之一,想要诱杀棉蚜,糖要放多一些,樱桃园对应的则是果蝇,想要诱杀果蝇,酒得多配一点,其实是个精细活。。。
包括糖醋液在内的防治技巧,有个统称,叫非农药防治技巧。
2021 年甘肃省灵台县果业办公室就针对苹果园展开研究,其采取过的有效非农药防治技巧有 15 种,除了糖醋液以外,还有:
安装频振式杀虫灯,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杀金龟子、天幕毛虫等;利用昆虫的趋光性,在塑料板上涂上粘胶,悬挂在树冠外围,诱杀金龟子、蚜虫等;其实就连地面清洁、浅翻树盘都是非农药防治 “ 小秘方 ”,因为地面杂草、树盘是害虫越冬的主要场所。
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,很多地方农业办公室,都会定期研究、总结农作技巧,说不好过去一问一大把,不比短视频靠谱?
“ 助农技巧 ” 的大行其道,既有它的合理性,又有巨大的危害性。
一来,老一辈开展农业,有不少经验之谈,不会去深究原理,二来,农业实操需要过程,一个方法是否有效,往往需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结果,这给了虚假信息传播的时间窗口。
听信视频内容,用一个偏方打天下,会如何呢?
不少农友分享了自己测试结果,两个字:翻车。。。
那么,这些视频为什么会在网络上大规模出现呢?
这些名为助农的视频,实则坑农而生。
从博主人设、视频包装再到念白文案,这些视频就像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,千篇一律,整齐划一。
先树立人设,用农业大学研究生或者农业研究所的身份为自己做背书,随后用简单粗暴、功效浮夸的农业 “ 技巧 ” 吸引眼球,并在视频末尾提示你点赞关注防走散,以此吸引流量。
等粉丝量积累到一定程度,爆农户金币时刻就到了 —— 把商品挂进橱窗,再发新视频大肆推销,最终实现收割。
体量如此庞大,模式高度一致,这当然不仅仅是某些个体的功劳,而是成组织的运作结果。。。
央视财经《 财经调查 》暗访了祥禾农业的史老师,祥禾农业是一家以签约、孵化农业达人,从而达到销售农资目的的农业电商团队,史老师是创始人之一。
史老师表示,祥禾农业旗下有 1000 多个账号,实际出镜、运营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任何农业教育背景,绝大多数人完全不懂农业知识。
他直言不讳,“ 一切都是假的,都是表演 ” 。
这位史老师还跟记者炫耀,自己 100 多万播放量,一个播放量赚一元没问题,“ 就这个视频,我赚了有 40 万到 50 万的纯利润 ”。
图源:财经调查
祥禾农业的曝光,揭开了这类 “ 助农 ” 视频背后冰山的一角。
但这种将专业知识与流量生意捆绑,最终走向流水线式造假牟利的模式,并非一蹴而就。
时至今日,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,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。
这种模式常见于具有专业知识门槛的领域,比如农业、法律、医疗行业等等。
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。
这些具有专业知识门槛的行业,需要寒窗苦读多年学成,门槛极高,专业性强,所以往往地位特殊,自带权威性,使普通人对他们的认同感和信服度大大增加,很容易转化为自媒体的红利。
一批表达能力强的专业人士,吃到了第一波红利,他们所生产的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,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,通过网络分享一炮而红。
图源:bilibili@真的想不出名儿了
话虽如此,但一来这事有专门知识门槛,二来你还要懂点传播,知道怎么向大众输出这些知识。成功者,凤毛麟角。
于是,各路 MCN 登场,为不善表达的专业人士提供点互联网服务。
第三方机构或专业人士每月支付费用,MCN 负责运营账号,这种是最基础的合作模式, 代运营模式。
除此之外, 还有代运营 + 分利模式,前期支付较少的代运营费用,后期接到商单推广或者带货赚钱后,双方分成。
一位曾在律师MCN担任运营的业内人士透露,律师或者说律所本身就有招揽案源的需求,以往由第三方销售或者自己律所内部的业务员完成。
随着互联网上个人 IP 兴起,比较前沿的律所开始接触 MCN,希望通过个人 IP ,来吸引网络案源。只要成功一个,能给整个律所都带来客源,而非单独的某个律师。
具体的合作模式,每家都不一样,寻求曝光的,需求案源线索量的,希望打造 IP 的等等,都有。
在内容生产上,好的律师不需要 MCN 来生产内容,往往你给他一个话题,他自己就能聊,但很多律师抓不住痛点,也没有网感,这时,就得 MCN 来创作。
绝大多数 MCN 生产出来的内容,质量参差不齐。
“ 大多数都是抄袭的网上律师的文案,过到律师这边,律师都会说,荒唐!因为很多东西讲法,回答的,都是没说全,要么就是歪理,博人眼球,真正的危害,根本没说出来 ”。
无论是医生还是律师,在短视频平台都有执业认证的,这个造不了假。
只是,很多人所输出的内容和自己的专业和科普没有半毛钱关系,全都是运营公司写好的脚本,他们对着镜头一念,当个演员出镜就完事了。
有专业认证的职业尚且遇到了这一困局,没有专业认证的就更别提了。
一个终极秘密很快就被发现:只要 “ 人设 ” 立得住,出镜的人是谁根本不重要。
于是他们干脆直接雇佣演员,穿上白大褂就是医生,坐到法庭布景前就成了律师,穿上工服就是研究员。
即便已经严查资质,但仍然有不法分子顶风作案。。。
从人设、脚本到产品,全部都是虚假的。
其唯一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收割流量和韭菜。
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剧本里,真正的专家黯然退场,权威的 “ 演员 ” 们粉墨登场。
也许未来,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双能分辨 “ 演员 ” 和 “ 专家 ” 的火眼金睛。
因为谁也不知道屏幕里,白大褂下,藏着的究竟是谁。
撰文:渡渡鸟武士
编辑:莽山烙铁头 & 面线
美编:焕妍
图片、资料来源:
抖音
你是一个农民,主要种卷心菜,最近菜苗长的不太好,让你很忧心。